【文∕張孟涵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轉載自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苗栗YA!」這是一個由一群苗栗的年輕人所組成的一個學習園地,期盼藉由集體的交流、討論與對話,重新開啟認識家鄉,思索自身與這塊土地的關係,並醞釀地方公民社會的能量…
在每年的暑假,這一群苗栗青年都會舉辦一個「看見苗栗」的暑期活動營,
讓喜歡苗栗的青年們來共同參與,讓年輕人更了解自己的家鄉,甚至從了解到進而為家鄉出一分心力。每次的活動地點都不同,並不侷限在苗栗的哪一個鄉鎮,從各方面不同的角度,帶大家發現過去你所未知的苗栗。
為何會舉辦這營隊?最先發起的幾個年輕人,在多次與苗栗在地居民及團體接觸的過程中,深感苗栗地區缺乏橫向聯繫、傳遞訊息、互通有無的傳播媒體,欲藉由「看見苗栗」的舉辦,與地方媒體交流、討論苗栗議題、實驗創刊製作,吸引更多苗栗青年的加入,亦提供苗栗青年表達與關注的平台。
而今年,他們因感苗栗山海線經濟文化殊異,故選定海線後龍為社區服務的主體,報導社區文化、協助文史調查、關注環保議題、連結社區團體、青年團體等社群,互相交流。
而這次舉辦此營隊的目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了解苗栗地方議題、資訊傳播網絡變革,掌握未來發展方向。
(二)了解不同形式之地方傳媒的經營模式與成功經驗,並與在地傳媒工作者交流。
(三)建構「看見苗栗」的報導架構與網絡,希望成為縣內資訊平台。
(四)教授基本刊物編輯技巧。
(五)以苗栗後龍為報導主體,與當地社區互動,參與社區發展,並將文史調查、社區文化等議題帶入課程。
(六)吸引具編輯、傳播專長或關注苗栗發展的青年朋友參加。
(七)促進地方資訊流通,並提升青年關注家鄉議題的面向。
在這次的營隊舉辦期間,正好遇上強颱聖帕襲台,但是幾乎所有的成員,都還是不畏風雨的準時前去外埔國小參加,尤其是幹部人員更是在營隊開始前日即前去場佈,聽著窗外的風聲颯颯,望著即將越來越大的雨勢,他們的熱誠和堅毅令人為之動容。
帶領的幹部,用相當有趣的方式引導大家談談自己心中的苗栗,讓每個人試著從他人的眼中遠望,看見不同的風景,看見自己的盲點和曾經遺忘的角落。接著,在大家的自我介紹中,驚嘆聲不斷,不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豐功偉業,而是發現彼此的關係越來越近,不是同一個學校的學長學妹,就是鄰居或是朋友的朋友,原本大大的圈圈越縮越小,就這樣,營隊開始…
在我所選擇參加的課程中,聽了人類學的學者,暢談他跑田野的經驗與故事,其中讓我驚訝的是,原來進士風水前的石馬,夜裡會吃人的傳說,先不論事情真假,但在後龍這可是人人皆知,老人家談起是正經八百,煞有介事的呢!老師分享他的人生與所學時,似乎在他的帶領與暢談下,那個當口我成了一位人類學家來看事情;而在過去是記者,現任社區大學的主秘,談起他過去的採訪實錄與秘辛時,思緒跟著情境想像,就好似在看一部刺激的老電影,但和看真正電影不同的是,這部在我腦中的電影,背景是我所熟知的家鄉,能對於其中的情節和環境產生共鳴之感!
台中的石岡鄉,是過去常常騎單車踏青的美麗原野,但對石岡人的團結早有所聞,那天,我們看到好幾位「石岡人」社區刊物的夥伴們,為了幫助苗栗人實現夢想,願意在這種天氣之下前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心中滿懷感激,聽著他們一路從開始創刊,為的是成立一份更貼近自己生活且富有知性與感性的文字刊物,走到今天已成為一種石岡人的精神象徵,在這之間,無論多麼艱苦,每期都仍能按時出刊,小小社區裡,有著大大的團結。他們不藏私、願意和更多人分享成功經驗的熱忱更是讓人敬佩。
在這裡,我看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家,互相欣賞彼此的專業,在如此歧異的活動範圍中,找到共同的交集。也許不常碰面,但平時可以在網路上互相交流自己所知的資訊,也許現在大家正在人生起飛的始點,各自都有事業、學業要忙碌,但是這裡就好像是大城市中的一個小吧,當你倦於外面的塵事,可以在這裡看到你想要的單純與可愛,無拘無束。這裡沒有強迫每個人一定要做些什麼的壓力,大家可以體諒彼此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目標與必須做的事,甚至你也可以只是默默的關心,但當你有一天走穩了,有餘力了,看到了,想要參一腳,甚或貢獻一下自己的小小力量,大家永遠會熱切的歡迎你的參與…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