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旅行的意義-看見苗栗

-2007苗栗YA!暑期工作隊──「看見苗栗」地方刊物編採營參後感

【文、圖/涂美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轉載自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營隊源起】
「苗栗YA」為一苗栗在地的青年組織,在多次與苗栗在地居民及團體接觸的過程中,深感苗栗地區缺乏橫向聯繫、傳遞訊息、互通有無的傳播媒體,欲藉由「看見
苗栗」的舉辦,與地方媒體交流、討論苗栗議題、實驗創刊製作,吸引更多苗栗青年的加入,亦提供苗栗青年表達與關注的平台。苗栗山海線經濟文化殊異,故選定
海線後龍為社區服務的主體,報導社區文化、協助文史調查、關注環保議題、連結社區團體、青年團體等社群,互相交流。

苗栗對你來說是什麼?營隊總召小莫在營隊一開始給我們這一個問題,並要我們幾分鐘後上台分享。坐在第一排的我看不見其他人的表情,我低頭望著那張B4大的白紙,竟然莫名的緊張起來,苗栗對我來說是什麼呢?我在這裡生活了十多年,卻連一張B4的紙張都寫不滿。很快的輪到我上場,我慌亂的開始唸起剛才臨陣寫出的小文。

【看見苗栗】
以為看不見、也聽不見。
然而,去過其他城市才知道,
原來最美最迷人的竟然在身邊。
喜歡國峰大哥用的"凝視"兩字,
我想重新看見,凝視苗栗的動詞進行式。

就像老師給了作文題目,小學生聽話的寫下內容,接著我的聲音開始因為緊張而顫抖,也許是第一次在那麼多陌生人面前說出自己的看法,也許是因為發現自己的能力竟然只能站在苗栗的疆界外望向苗栗,而無法置身其中的"看見"苗栗而心虛,我深吸一口氣,才有辦法緩緩的說出一些話。

"我的家在頭份,但是後來住過台中、台北和桃園,苗栗是什麼呢?竹南位於山海交界處,每一次要搭火車的時候,廣播都會傳來要往山線或海線的旅客請在竹南換車,竹南看似交通便捷,但對我來說,卻存在一個出的去、卻回不來的弔詭之處,每一次要回到家中,總是要轉好幾次車才到得了家,而輕易出去的人卻也不想回來了,不回來或回不來的原因很多,也是我來參加這個營隊想和大家討論的動機之一。"

"苗栗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不管你今天帶著任何情緒回到這裡,它都願意展開雙臂迎接你,但是出外的孩子,整天看著朋友、凝視情人的臉龐,卻忘記回頭看看最親愛的母親,臉上多了幾條皺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註1

在營隊結束時,主持人介修要我們說出三天來的感想和收穫,出乎意料的,我沒有想像中的緊張,甚至帶有一點點自信,相信自己能為苗栗做些什麼。註2

"以前我對苗栗的認知,僅止於一個點,我在這個點上輕易的彈出到其它城市,不過現在,苗栗對我來說,是一條長長的線,它有著過去和未來。過去代表著大家的回憶,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開始分享自己小時候在苗栗的回憶,那一棵老樹、那一條大水溝,不會塞車的南庄、沒有過度開發的溫泉民宿……,我們帶著過去的回憶,走向未來,未來的苗栗YA希望走訪的十八個鄉鎮,坐著火車不再是開往其他縣市,而是每一個苗栗的迷人鄉鎮,坐著火車的我,一定會很開心與期待的。"

記得幾年前讀王崇名的《社會學概論:蘇菲與佛諾那斯的生活世界》,強調知識的追求來自對自我認識的欲求,也就是透過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生活世界,才能夠產生知識與理論的結合。當時的我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意義,卻在參加營隊的過程中,深深的受這些話感動著。"一份地方刊物的元素究竟是什麼呢?是透過自己的知識與對生活經驗的詮釋的過程。苗栗究竟是什麼呢?我想,答案已經不再重要了,當你覺得它是什麼的時候,它就是什麼,而前提是,你願意對它訴說些什麼。



註1營隊的內容,是工作人員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社區事前探訪勾勒出來的,我們聽了精采的演講(嚴俊雄老師講聊後壠、後龍!)、資深記者的經驗分享(戴文祥-我們的地方、我們的媒體)、石崗社區刊物的工作人員的經驗談(石岡人社區報)、台大城鄉所皓炘分享的如何用影像說故事、還有『李喬現場之不設限LIVE』、看了學員自己拍攝的紀錄片、新新一代年輕人以苗栗為景拍攝的影帶等,還有最珍貴的是小組間與隊員之間不斷的討論對話。

註2這一次苗栗YA因為聖帕颱風的關係,三天的行程我們都待在外埔國小的教室裡討論,這次的營隊將學員分組成五個組別:歷史溪州、海埔石滬、灣寶西瓜、好望角自然人文地理、後龍溪生態環境,各組分頭進行資料的搜集與彙整,並邀請社區幹部來到現場與大家討論,了解實質的問題與社區走向。我被分到海埔石滬這個組別,隊輔國峰大哥與逸民邀請到了漁會總幹事顏先生與後龍鎮海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啟仁和我們共同討論,讓我們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書目:
王崇名,2004,《社會學概論:蘇菲與佛諾那斯的生活世界》,三民出版社。

沒有留言:

苗栗YA!夥伴共同學習和成長的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