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南庄郵便局的經營爭議背後
文/劉介修
近年來,苗栗南庄成為台灣的旅遊勝地,每每到了假日便擠滿了朝聖的民眾,把原本安寧恬淡的南庄小鎮,變了一番面貌。對於曾經到南庄一遊的朋友來說,除了桂花巷週遭的喧嘩,相信一定也對老郵局印象深刻。最近,老郵局的經營出現了爭議,擁有老郵局產權的當地廟宇將租金提高,讓經營管理的南庄愛鄉協進會面臨經營困境,而將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問題浮上檯面。
南庄郵便局變貴了 社區組織恐無力經營
南庄郵便局目前的主體建築是 1935 年(昭和 10 年)台灣中部大地震後重建。直到1996年郵局搬走之前,一直作為南庄地區郵務的主要中心。後來老郵局空間閒置後,還曾改做鄉立托兒所、南庄文化會館兼空中大學教室。老郵局全棟杉木建築古樸素簡,屬於傳統日式和風,其「側面當正面使用」,在國內建築結構上很少見,由於保存完整,加上當時南庄的社區營造工作的進展和重視,使得這幢老郵局在2003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這開始讓這個老建築有了不同的命運。文建會砸了好幾百萬整修補助,除了把老郵局主體的面貌換了另外一種顏色,也另外把旁邊的舊宿舍殘跡進行保存,旁邊還另外架了一個小型觀景台工程。
整修之後的老郵局幾乎成為南庄遊客的必遊之地。然而,在民眾從老郵局帶走南庄的紀念品留下南庄一日遊的回憶的背後,沒有看到的是這幢建築物的經營爭議,以及它引發文化資產管理問題。
老郵局一直是傳統地方勢力、新興的社區營造組織以及政府角力的所在。事實上,老郵局目前仍屬於旁邊的永昌宮廟產,一直都有信徒提議收回拆除,興建香客大樓。當時便有南庄的社區營造組織發出不同的聲音;後來爭議經文化局介入協調,將認定老郵局等同「準古蹟」,不得隨意變更、破壞,老郵局才得以保存,並同時撥款整修。
經過整修擴建的老郵局由當地的社區營造組織,南庄愛鄉協進會承租管理。協進會除了舉辦各種地方文化的展覽之外,也利用一些空間展售紀念品,為社區工作籌措資金。為了讓更多遊客得以進入參觀,老郵局不收門票,使得社區組織只能依賴政府的補助,拮据的維持相關的管理支出。社區組織目前每年從文建會獲得15萬元的補助,支付老郵局建物修繕以及水電支出,最近則透過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才得以應付三名專案人力。
最近,擁有老郵局產權的永昌宮廟方,認為近來南庄隨著觀光人潮眾多,桂花巷附近的電話租金水漲船高,因此希望調漲老郵局的租金,將每月6000元租金調漲到 1萬5000元。同時,由於廟方也提出由於廟宇不定時醮務需要,調漲租金後的承租者未來也需要隨時提供廟宇使用。廟方同時也對於目前的承租者提出不滿,認為南庄愛鄉協進會對於老郵局的規劃使用並未尊重廟方意見。南庄愛鄉協進會則認為調高後的租金將使得該組織無力承租管理,同時也對於廟方不願開立承租收據,使得無法申請政府補助感到納悶。這使得今年租約到期之後,南庄老郵局的經營管理出現變數。
不只是租金高低的問題
當我提起這個事件讓苗栗的朋友討論時,南庄當地投入社區營造工作非常久的一位朋友在信件中這樣回應我:「南庄會走入悲哀的這一天,罪魁禍手當然就是我們南庄鄉愛鄉協進會。從桂花巷社區營造到推展觀光,老郵局的保存直到經營老郵局,我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當社區、廟方只為各人利益,不顧社區之藝術與人文之發展;當廟方拿出無理的要求這些等等,我們只能斷然離開。我們為自己鄉內無私的奉獻,我們為鄉內發展藝文,我們為鄉內的歷史建物做保存,但是廟方的眼裡,就像狗屎一樣的臭。我們大夥只有忍痛,放棄這塊我們盡心盡力的地方。」
南庄老郵局的經營爭議看起來是個市場機制所決定的經營管理易主的事件,然而如果我們試著跳出租金高低、買方和賣方這樣簡單的關係之外,這個文化資產經營管理爭議的背後,也許說出目前文化資產管理的問題,以及更為根源社區營造行動的矛盾。
首先,這個事件透露了像南庄愛鄉協進會等地方公民行動社團的一些困境,包括人力、資源上等經營的困難。即使像南庄愛鄉協進會這樣運作得很不錯的組織,都仍然難逃在長期運作時經營的困境。也許社區公民社團如何從「社會企業」的概念當中得到一些啟發,以及發展出一個可以操作的範例,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不過要如何避免自這過程中喪失公共性,淪入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當中,使得社區發展無法形成對抗這個邏輯的進步力量,更是需要進一步注意的。
其次,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社區公民行動社團的社區行動以及其社會改革的論述,如果要在傳統的地方網絡(如這個例子所引領以廟方作為核心的地方網絡)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仍然有一段路要走。公民行動社團如何避免淪為地方既有網絡劃定的「他者」,而能在傳統的地方性格當中,進一步和傳統地方網絡共同形成新的社會想像,或許是這個階段社區營造工作的重要考驗。關於這個部分,楊弘任老師的「社區如何動起來」,說了一個以身體實作開展的文化轉譯讓社區動起來的故事。不過,我覺得南庄似乎也是一個以實作為媒介的社區行動,不過不知道這當中環節出了什麼問題,讓廟方好像成為一個阻撓者?
第三,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化資產」被認定,後續的經營管理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注意。比如說台北草山行館的火災讓我們注意到許多歷史建築在「委外」經營當中的問題,包括政府與外部經營者的不平等合約、經營方式上對社區民眾的不友善,引領我們應該思考:這些歷史建物應該由誰來經營管理?這些歷史建築的經營策略在維持之外,應該如何具備更多面向的公共性?最後,對於像這種社區文化資產爭議,在面對經營管理問題時,如何避免落入房東與屋主的簡化租金問題,而能夠在社區中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也許下次你/妳到南庄,除了到桂花巷吃冰,也一起來思考這個觀光勝地所為我們提出來的難題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